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息发布 > 走进宿州

投资环境-历史文化

发布日期:2019-12-20 09:15 来源:站管 编辑:站管 阅读次数: 字号: 背景颜色:

历史文化

宿州,在历史中厚重 在文化里隽永

 

宿州历史厚重

宿州自古就处于中华文明的中心,这里曾经是黄河文明的腹地,也是淮河文明的发祥地之一,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宿州的先民在此繁衍。有记载的历史也有5000年,五千年前,宿州这片土地上就有徐夷、淮夷等部落在这里繁衍生息。春秋战国时期,又有宿国、萧国、徐国等小诸侯国。秦汉时,宿州就已成为“舟车会聚,九州通衢之地”,随着隋朝通济渠(汴水)开通以后,古城宿州随着漕运的兴盛逐步发展起来,成为“扼汴控淮,当南北冲要”的军事重镇,唐宪宗元和四年始置宿州,千余年间,宿州一直是历代州府的治所。

垓下之战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宿州市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进行了一场战略决战。在这里,留下了“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的千古悲歌。

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它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点,它结束了秦末混战的局面,统一了中国,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

淮海战役主战场之一

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是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在南线进行的战略决战。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中野攻占宿县,截断徐蚌线,歼敌近3万人。第二、第三阶段,主要在宿县、萧县地区展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刘伯承、陈毅、彭雪枫、张爱萍、张震、粟裕都曾在此战斗过。

鞭打芦花

    鞭打芦花是二十四孝故事之一。春秋末期,孔子的弟子闵子骞,今宿州埇桥区人,少时常受后母虐待,却怀“忠恕”之心,矢口不讲。一次,子骞及二弟随父坐牛车出门探亲,行至萧国(现萧县)一山村旁,风雪突起,车上的二弟喜眉笑眼,子骞则冻得瑟瑟发抖。其父见状,怒用鞭打,刹时间子骞的袄烂而芦花飞,骞父发现二幼子棉衣则裹着丝绒,始明真相。其父立即赶车返家(此村就是萧县杜楼镇“鞭打芦花车牛返”村),愤怒休妻。子骞跪求父亲饶恕后母:“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后母感动认错,一家人复又和好。后来孔子知道了,夸赞道:“孝哉闵子骞!”(闵家居住的乡村,即今宿州市埇桥区闵贤村)。“爱人”和“忠恕”,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闵子骞将此化为了具体言行,成了封建社会人们的一面镜子,在今天仍有其积极意义。

古风诗韵

这里曾是老庄出世论道之地,也曾留下孔子游说的轮迹。李白、韩愈、白居易、苏轼等饱学之士都曾游历或流寓于此,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诗文和遗迹。“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千古佳句就是青年白居易在宿州古符离吟成。

灵璧奇石

“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碧玉”。灵璧石隽永石坛、灵通天簌,享有“天下第一石”的美誉,是宿州独有的珍贵文化资源,是中华观赏石的瑰宝,冠中国四大名石之首。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宇宙中播放的“东方红”乐曲,就是灵璧石编磬演奏的,奏出了中华民族的天籁之声。

艺术之乡

宿州市地方剧种泗州戏,约有200多年历史,已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墉桥区的马戏表演驰名中外;萧县的国画、埇桥区的书法、灵璧县的钟馗画,在全国乃至东南亚享有很高的声誉。

宿州被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书法艺术之乡”、“中国马戏之乡”、“中国民间艺术(钟馗画)之乡”、“中国观赏石之乡”、“泗州戏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