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阳光洒在位于宿马现代产业园的安徽笃舜新能源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二期厂房屋顶上,反射出耀眼的金属光泽。车间内,百吨级行车吊装着巨大的不锈钢压力容器缓缓移动,激光切割机迸射出蓝色的火焰,工人们在厂房内对即将交付的氢能装备进行最后的检测。这家2017年落户时年产值不足5000万元的企业,如今已发展成为年产值超3亿元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其发展轨迹正是宿马园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培育智能装备产业集群的生动缩影。

安徽笃舜新能源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记者 王庆 摄
精准施策 破解企业发展“三道坎”
“回想起创业初期融资难、招人难、项目推进难这‘三道坎’,压力真的非常大,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笃舜集团董事长岳彩民感慨道。2017年企业刚入驻宿马园区时,面临着所有初创企业都会遇到的共性难题。
为了解决企业困难,在融资方面,宿马园区创新推出“白名单+信用贷”组合融资方案,通过建立银企对接快速通道,将传统贷款审批时间从一个月缩短至半个月以内。同时,设立专项风险补偿资金池,为轻资产科技型企业提供增信支持,有效解决了企业“融资难”问题。
在人才引进方面,园区打造“引育留用”全链条服务体系,不仅定期组织校企对接会,推动企业与宿州学院、安徽宿州技师学院等本地高校开展“订单式培养”,还创新推出“人才安居工程”,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子女入学等配套服务。截至目前,园区已帮助企业培养、认定各类技能人才598人。
在项目推进方面,园区建立“项目管家”制度,为每个重点项目配备专职服务团队,提供从项目立项、环评审批到施工许可的全流程代办服务。通过建立“一周一调度、一月一通报”的工作机制,确保项目问题及时发现、快速解决。
创新驱动 打造产业升级“新引擎”
走进笃舜集团二期工厂车间,工人们正在对一批即将发往四川永盈新材料有限公司的BDO项目设备进行最后检测。这些设备采用企业自主研发的天然气乙炔法制BDO工艺,相比传统工艺可降低生产成本30%以上。
“我们投入3.5亿元建设二期工厂,就是要打造智能装备制造的新标杆。”岳彩民介绍,新工厂不仅配备了百吨级行车、激光切割机等高端设备,还建立了数字化生产线,实现了从设计、生产到检测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在技术创新方面,笃舜集团与华东理工大学、宿州学院等高校共建“博士科研工作站”,重点突破氢能装备制造等关键技术难题。研发的电解水制氢装备可实现氢气纯度99.999%,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企业已为阳光电源、上海电气等多家新能源龙头企业提供核心装备。
集群发展 构建产业生态“新格局”
宿马园区围绕智能装备产业链,持续优化空间布局和政策体系,推动形成龙头企业引领、配套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生态。
园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通过实施“链长制”,由园区领导牵头负责重点产业链培育,建立“一链一策”的精准扶持政策。目前,已吸引30余家智能装备制造及配套企业入驻,形成从原材料供应、零部件加工到整机制造的完整产业链。
据统计,宿马园区智能装备产业近三年保持较快增速,园区制造业亩均效益达到全省领先水平,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笃舜集团的发展就是最好的例证。企业从最初的传统压力容器制造,逐步向新能源装备、环保设备等高端领域转型升级,产品附加值显著提升。目前,企业正在研发的氢能撬装模块装备,有望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国内空白。
“园区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发展环境,我们有信心在三年内实现产值翻番,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智能装备制造基地。”岳彩民表示,企业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计划新建研发中心和中试基地,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